备受关注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于7月18日闭幕,并发布了一份较为简短的会议公报。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此解读,公报内容与政府近期出台的政策和领导层讲话精神基本一致,新的措辞和提法并不多。会议重申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目标,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平稳的经济增长依然十分重要。
请注意,在选择配资平台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注意平台的合法性、信誉度和风险控制能力,以确保自身的投资安全。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配资平台。
汪涛指出,会议闭幕当天发布的公报较为简短,根据此前2013年和2018年三中全会的经验,会议报告全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可能会在2-3天之后发布,该报告应会包含关于中国长期发展计划和诸多结构性改革的更多细节。
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法律保护
会议重申了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强调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会议继续重申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长期承诺,并特别提出要保证国企和非国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将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会议还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会议公告并未提及市场热切关注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细节,相关内容应会在会议报告全文中披露。
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和教育
正如政府在过去一年反复强调的,会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方面。创新、教育、科技和人才是高质量增长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预计,政府将出台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框架性文件和规划,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和产业政策方面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进一步提高整体研发(2023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64%)、教育和人才培训支出,并加大对“卡脖子”瓶颈领域的资源投入寻求更多突破和自立自强。
新型城镇化,户籍和土地市场改革,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
会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户籍和土地市场改革将取得更多进展。除个别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大城市应会取消大部分的户籍限制,进一步缩小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2023年两者分别为48.3%和66.2%)。我们预计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供应会与新型城镇化进程更为紧密相关;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更多进展,推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利用不同区域之间、工业与住宅用途之间等方面的调配空间)。另一方面,会议再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基本民生建设、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公报并没有提及“促进共同富裕”,但我们认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保障民生仍将是政府的首要政策目标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有助于释放及提振居民对城镇住房和消费的增量需求。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缓解新一轮贸易摩擦的可能冲击
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和欢迎外国投资者,这也有助于“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推动国内的结构性改革。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和保护外商投资怎样购买配债股票,减少国内市场准入壁垒,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对外投资水平,推进“一带一路”机制建设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鉴于未来美国加征60%关税的风险不容小觑,我们认为扩大对外开放对未来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美国可能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拖累(例如拓展对其他市场的出口),也有助于降低美国对华科技限制的负面影响。